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、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,进一步落实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》,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、省委、市委关于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及教育部关于实施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的要求,莒南县委组织部于2007年秋季启动了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工作,由山东电大莒南学院组织实施。在教学组织过程中,充分考虑学员实际,本着“因地制宜、讲求实效、即学即用”的原则,强化服务意识,实施送教下乡,取得了较好效果。 一、教学安排实际实用 全县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教学工作以乡镇为依托,共设20个教学点(18个乡镇教学点,2个偏远村庄教学点),学院成立四个送教下乡教学组,每个教学点平均每月授课两次,每年不少于20次。20余次的教学活动,学院根据农时灵活安排,农闲时教学活动可达一周一次,农忙时则不安排,体现出疏密相间的特点。 学院制定了严密的送教下乡计划,并提前下发,以便学员能根据计划作出相应的工作安排,解决工学矛盾。同时,送教下乡活动还与农时、农事、重大活动相结合,以解决农村实际问题。如在春季,适当安排农耕、春播、栽培等教学内容,指导农业生产;在秋季,则安排讲授养殖、《劳动法》等知识,指导农民农闲时养殖和外出打工维权;在村“两委” 选举期间,则安排相关的国家政治制度、《选举法》等内容,帮助学员丰富政治、法律知识,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。 二、授课地点灵活机动 学院的送教下乡,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。其表现之一就是授课地点的灵活机动。学院根据专业、地域、教学内容等灵活安排授课地点。讲授纯理论知识,在教学点的课堂上,更多的则是现场教学。乡镇企业单位、养殖厂、田间地头等都成为送教下乡的课堂,“厂房即课堂,课堂即厂房”的教学模式式正成为学院送教下乡的一大特色。 三、教学内容面广量大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农村实际,遴选课程,精编内容,既送政策理论,也送实践方法。为丰富教学内容,学院始终突出双边教学,具体做法可概括为“三送三带”:一是送理论下去,带实践上来。学院教师理论知识丰富,而实践技能相对不足;学员理论知识缺乏,但实践技能丰富,二者具有互补性。因此,教师一方面送理论下乡,另一方面带实践回校,把实践上升到理论,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,从而提高教学水平。二是送政策下去,带民情上来。在教学过程中。既讲授专业知识,也宣讲国家政策,为学员的创业、就业提供政策支持。同时,把学员反映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带上来,及时向县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反映,做好民情民意、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工作。三是送方法下去,带问题上来。既传授知识,更注重传授学习方法、解决问题的方法等。在每次授课时,都要征集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建立学员问题台帐。教师把问题带回去,逐一梳理,渗透在讲义中,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。 四、教学方法直观形象 针对学员学历层次不一,知识水平高低不同的特点,积极探索高效、实用的教学方法。一是课堂教学一律使用多媒体。用生动的解说、直观的图像,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。二是理实结合。讲授理论密切联系实际,联系学员的知识水平,力争深入浅出。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,化难为易,提高可操作性。三是互动教学。学员提出工作中的疑难问题,课堂上讨论解决;或者是由学员提供一个教学问题点,围绕这个点集思广益,深入挖掘,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,充分调动了广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,增强了送教下乡的吸引力。 莒南学院的送教下乡活动以专业讲解、通俗表述、实用性强等特点吸引了广大学员热情参与。许多学员即学即用,解决了他们创业、就业过程中的许多难题,学员形象地称送教下乡为“科技大餐”。在今后的工作中莒南学院将以更贴心的服务,更专业的教学,更实用的内容为全县广大农村送去知识,送去科技,送去爱心,造福于民。